探索靈魂 融會中西
殘雪的「新實驗」文學
「迄今為止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將人心裏面那些深而又深的處所的風景描繪給人看。」(〈殘雪自問自答〉,《為了報仇寫小說》)
殘雪,本名鄧小華,被譽為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最具創造性的作家之一。諾貝爾獎評委、漢學家馬悅然稱她為「中國卡夫卡」,著名評論家蘇珊.桑塔格也對她推崇備至。中大在11月向殘雪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她與《走進中大》分享其文學觀。
另闢蹊徑的「先鋒」
「我認為明智的態度是對異域的文化持歡迎態度,讓它們滲透我們的觀念。」(〈訪談林丹婭〉,《為了報仇寫小說》)
殘雪五十年代出生於湖南報社大院,自小熱愛閱讀,青年時代深受俄羅斯文學巨著如《安娜.卡列尼娜》,及中國的《紅樓夢》等經典作品薰陶;成年後廣泛涉獵歐洲文學經典,包括莎士比亞悲劇、《小約翰》、《神曲》、《唐.吉訶德》、《浮士德》、卡夫卡和博爾赫斯的作品等。廣博的閱讀,深深影響並塑造其寫作風格。
1987年,殘雪的處女作《黃泥街》面世,被視為先鋒小說的里程碑作品,她也認為這是「充滿活力的青春熱血之作」。她表示:「那時候我還沒有確定要創建一種『中國新實驗』類型的寫作模式,我只是順應自己的內在衝力,在突破傳統模式。」雖然當時尚未形成清晰的理念,但這部作品已展現勇於創新的寫作能量。
探索人性 融合中西
「要使作品達到一個人性的高度,就必須先從自己的靈魂、精神通道開始,去挖掘。」(〈《南都周刊》訪殘雪〉,《殘雪文學觀》)
在其後多年的寫作生涯中,殘雪的創作理念逐漸成形。她自言是以理性來指導非理性寫作:「我的寫作是一種陌生化的,原始性的實踐活動,我稱之為實踐理性。」對於作品被譽為形成獨特的「新實驗」寫作風格,她指「新實驗」即拿自我做實驗,使其在矛盾的操作中分裂及綜合,建構起新型的自我。
在內容主題方面,殘雪把她的作品界定為「本質文學」,核心是探索人性,並期望通過文學創作「喚起人對生命、對理想的嚮往」。她的作品往往透過描繪出一個荒誕的世界,角色身處其中經歷不可思議的事情,藉以深入挖掘人性。
殘雪的特別之處,還在於致力融會中西文化於創作。她自稱「民族的先驅者」,也許是第一位作家將西方的思辨方法,融入遺傳自中國古老文化的身體功能(欲望情感)的操作;透過結合中西方文化,共構出一種更為豐富、更有張力的新型自我。她期望藉此提升中國的古老文化,同時希望西方文化能突破瓶頸。
作為女性作家,殘雪自言在視野方面更寬廣,這為她突破傳統提供了條件。她表示:「希望我國的女性作家能站立起來,不依附任何非文學的事物,寫出真正的自我。」
走向世界
「我們的寫作是有師承的——這是努力學習西方經典文學結出的奇異果實,甚至是中國新文學的一次突圍。」(〈甚麼是「新實驗」文學〉,《殘雪文學觀》)
殘雪的短、中、長篇小說創作及文學評論,為她贏得全球認可。她是國外被翻譯出版作品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作品獲美國哈佛、康奈爾大學等名校,以及日本多所大學如中央大學等列為文學教材,並多次入選世界優秀小說選集。她認為:「國外(尤其是西方的)讀者更能接受我這種深奧的哲理性的詩小說,因為他們有這類傳統。中國文學只有融入世界文學才能發展。」
2015年,她的長篇小說《最後的情人》獲得第八屆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為中國作家首次獲此殊榮。2021年,殘雪獲得美國《大他者》文學終身成就獎;2022年獲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24年獲美國文學獎。這三項終身成就獎,彰顯她在文壇的崇高地位。
殫思極慮、特立不群,殘雪獨步文壇多年,著作等身,作品剖析深刻人性,融會中西文化,贏得國內外讀者交口稱譽,誠為中國以至世界當代文學的一座豐碑。
文:蔡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