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第九任校長盧煜明教授期望在歷任校長奠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中大研究和創新的實力,讓大學的學術成果在國際間發揮更大影響力(攝:LCT)

 

種下改變世界的種子

盧煜明校長冀培育德才兼備的中大人

過去二十多年來,醫生科學家盧煜明教授在中大實驗室率領團隊研發無創性產前檢查技術,造福全球數以千萬計的母嬰,切切實實做到「中大研究,改變世界」。他同時在科研和教學上薪火相傳,栽培了一代卓越的病理學家。自本月八日起,他將在新崗位上繼續服務中大—出任中大第九任校長。他不久前向《走進中大》縷述未來五年任期內推動的計劃,矢志為中大種下能在往後數十年持續開花結果、能改變世界的種子。

盧教授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在英國劍橋及牛津大學深造,1997年回流香港的抉擇,承載着他對這座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不但無悔,而且常存感恩之心。盧教授強調中大作為一所人文與科學並重的研究型綜合大學,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繼續培育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備的中大人。他更計劃將中大建設為國際人才薈萃之地,提升本地學術研究水平,並探索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應用及相關的倫理議題,讓中大成為一所回應時代需要的大學。

問:你於八十至九十年代在外國頂尖院校畢業,並展開教研生涯,前途無可限量。為何當年選擇回流香港?如今回首,你對當時的決定有何感想?

盧:我和我太太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雙方父母都在香港生活,我們早已計劃學成後回港,而1997年正是良機。回想起來,我最重要的科學發現都是回流後在中大完成,這證明了當時的選擇完全正確。

問:中大對你而言有何特殊意義?

盧:回想我當年選擇中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這個優美的校園。我很喜歡中大地靈人傑,校園如詩如畫,師友間和諧友善。

二十多年來,我與多個學科的同事和學生緊密合作,彼此激發創意,使我能在這裏發展出無創產前診斷及癌症篩查技術。我特別深刻的是在2003年SARS期間,我們攜手為香港人的健康而奮鬥。

過去27年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中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度過,見證很多重要的時刻,我還記得一手策劃興建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我也經歷過中大新書院落成,尤其是我隸屬的善衡書院是以「家」為核心理念,正正代表中大成為我的另一個家。

問:促使您考慮擔任中大校長的契機是甚麼?

盧:二十多年來我的主要任務是推進科研、提供教學及臨床服務,我認為如今是時候運用累積的經驗與知識,以另一種方式回饋中大,幫助年輕學者與學生發展學業和研究事業。因此,在中大需要新一任校長的這個時刻,我願意擔起此重任。

盧煜明教授期待與校董會和管理團隊緊密合作,共同帶領中大再創高峰(攝:LCT)

問:你有甚麼話想對師生校友說?

盧:我很榮幸能擔任中大第九任校長。中大是一所研究型綜合大學,致力在研究領域達至世界領先的水平。目前,我們已有不少學科在亞洲乃至全球名列前茅,我希望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大學在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實力,帶領中大再上一層樓。

我會投放資源,均衡發展科學與人文學科,使中大的學術成果能在國際間發揮更大影響力。同時,我會帶領中大繼續堅守弘揚人文精神的使命,致力為國家及香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備的中大人。

問:中大策略計劃2021—2025(《中大2025》)的五年計劃即將結束,能否分享你對下一個五年策略計劃的構思?

盧:我將很快成立幾個工作小組,全面檢視中大未來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包括教育、校友關係、科研與創新、中大醫院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加強書院制度等。

我想特別強調,在現時的科技大環境下,大學必須思考如何有效回應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舉例說,我目前的DNA研究都需要運用人工智能,它亦能協助醫療程序,例如幫忙看X光檢查等,但我們同時要慎重處理人工智能相關的道德倫理、知識產權、專業責任問題等。

此外,我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參與研究生書院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為碩士生和博士生設立專屬書院的重要性,這能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中大教育,我會探討在目前本科生書院制的基礎上再發展研究生書院的可能性。

我亦認為應該推動中大邁向更國際化之路,目標將將中大建設為國際人才薈萃之地,吸引全球頂尖學者與學生前來。

問:你身為醫生、科學家及企業家,這些身分對你的領導風格及未來中大的發展計劃有何影響?

盧:當前國家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我相信自己在科學與創業方面的背景與經驗,能為中大這方面的發展作出貢獻。在擔任中大專利委員會主席期間,我了解到大學不同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過程,我期望在校長的新崗位上,能進一步檢視這些過程中面臨的瓶頸,並尋求改善方法,促進中大知識轉化,為社會帶來實質影響。

問:就你剛才提及吸引國際人才及挽留優秀人才的目標,能否分享未來的計劃?

盧:在全球「搶人才」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變得更主動,特別是主動協助能力卓越、對策略發展至關重要的人才發展事業。此外,我們亦應更積極在全球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和學者來到中大,進一步提升大學的國際化程度。

中大的學生一向贏得許多國際知名獎學金,每位得獎者都是中大的優秀大使,我相信中大學生會繼續在這方面發揮影響力。中大並會繼續活躍於國際大學網絡,讓更多學者和學生看見我們在各方面追求卓越。

盧校長與非本地生交流會面

問:近年大學排名層出不窮,你認為這些排名的意義何在?你會否致力提升中大的排名?

盧:每個大學排名制度都有特定的機制與規則,並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側重。我們可以將大學排名視為有參考價值的指標:若排名優異,自然值得高興,並能起到宣傳效應,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和教職員到來,甚至有助吸引資助機構和贊助者;如果排名顯示大學存在不足之處,我們亦可借機會思考改進之道。但必須注意,大學排名僅是衡量大學表現的一種方式,並非唯一標準。

問:你將如何在擔任校長崗位同時,平衡行政、教學與科研的工作?

盧:我將優先投放時間處理校長的職務,減少科研工作的時間。但過去二十多年間,我已培育了多位能夠獨當一面的同事,而且我們的實驗室就在毗鄰中大的科學園,我仍能繼續與科研團隊緊密合作。

盧校長承諾大學會繼續均衡發展科學與人文學科,培育德才兼備的中大人(攝:Affa Chan)

問:對於外界可能擔心你醫生科學家的背景,使你傾向將中大的資源向科研與創新傾斜,你會怎樣回應?

盧:在我擔任中大副院長(研究)的18年間,我從未因為自己是病理學學者,而將資源向有關領域傾斜。公平、公正一直是我堅守的信念,我在新崗位上亦不會改變。中大作為一所人文與科學兼備的綜合大學,兩者的發展對我而言都同樣重要。

問:他日卸任後,你希望大家如何記住你這一位校長?

盧:我希望大家記得我是個公平、公正的校長,在任內均衡發展各個學科及幫助不同的學生成長。我希望在任內種下一些種子,它們能夠發芽、結果實,為世界帶來實質的改變。我期盼數十年後當人們回望時,能夠提到幾項由中大創造而影響全球的成果,是由這些種子孕育出的。

文:鄭可祺、朱韻斐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