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未知未來
社會學巨擘Helga Nowotny教授出版回憶錄 提醒讀者「未來需要智慧」
要概括Helga Nowotny教授豐富多采的學術生涯,是相當艱巨的任務。1959年,在奧地利出生的Nowotny從維也納大學法律系畢業,66年來,她的學術研究橫跨犯罪學、社會學到科學與技術研究等領域。2024年,中大向她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她的「知識回憶錄」《Future Needs Wisdom》(暫譯:《未來需要智慧》)。
讀者可能好奇:「知識回憶錄」究竟是甚麼?新書發布會今年1月中假中大創博館舉行,Nowotny教授在會上澄清,她的新著不是自傳:「這本書不會談到我的私生活、我的兒時回憶、我和表兄弟姊妹的關係等。」教授在《未來需要智慧》中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並反思一直以來啟發她的議題。她作為女性學者,步步艱辛,成就得來不易。書中講述她在大學時代需在母校向多班男生講課,又於2010至2013年期間擔任當時新成立的歐洲研究理事會主席,統籌針對具創新潛能的研究撥款的分配。Nowotny教授多年來提出不少新概念,新書也收錄她的近年著作,為讀者提供這些議題的最新發展。
![](https://www.focus.cuhk.ed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58_F1-helga-nowotny-2_1400x700.jpg)
人生的重要分水嶺
Nowotny教授在書中透露,小時候離鄉別井的經歷,令她踏上學術研究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年僅八歲的小女孩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被送到接壤瑞士的邊境地區,不消幾天就通曉當地的陌生方言。她接受《走進中大》訪問時,直言這次經歷令她留下深刻印象:「雖然不盡理解過程中遇到的某些事情,但我仍感到好奇。對我來說,這件事成為人生的重要分水嶺。」
這次經歷令Nowotny教授大開眼界,啟發她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經過長年累月的觀察和研究,教授於1989年發表代表作《屬己時間》(《Eigenzeit》)。顧名思義,「屬己時間」檢視人類與時間的關係,並道出一個重要概念:人類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Eigen」一詞字面雖可解作「私人」,深層意思卻包含我們掌控私人時間的渴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本著作改變了不少社會學界有關時間的概念,掀起不少議論。
![](https://www.focus.cuhk.ed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58_F1-helga-nowotny-3_1400x700.jpg)
隨着科技不斷進步,Nowotny教授因此擴大自己的研究範圍。人工智能(AI)近年成為熱門話題,不少人擔心AI會導致令人類失去自主性,甚至取代人類。但教授於2021年的著作《未來的錯覺》(In AI We Trust)對這個議題抱正面態度,並認為社會應該專注於AI的潛能:「假若我們真有智慧,就會找方法讓人工智能提升人類的技能,而不是只聚焦AI砸爛人類飯碗的威脅。」她舉例說,人類可以利用AI分析學術文獻,或者科學實驗產生的海量數據。歸根究柢,Nowotny教授相信教育是人類與AI共處的關鍵:我們只要訓練下一代掌握人工智能,以懷疑、批判眼光驗證AI產生的答案,就能守護真理。她又認為,AI也能啟發一連串新研究議題,讓人思考他們與機器之間的差異,進而鼓勵我們重新定義人類獨特之處。
「接受一切不確定性」
放眼現今世代,人類正面臨無數不確定因素。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令不少人惶恐不安;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步伐有增無減,為世界增添許多未知之數。然而,Nowotny教授堅持抱樂觀心態應對未來挑戰;正如她於《未來需要智慧》的結語寫道,智慧源於「學習與矛盾共存,並接受人生中一切不確定性」。教授承認,我們絕對有理由感到憂慮;但她強調,世事雖無絕對,但是凡事總有可能。「有了這些可能性,我們就可以採取行動;這種主動,總比瑟縮一角好。恐懼,從來都是最悲觀的反應。」她又認為,社會現時需要擅長溝通的學者,重建行外人對科學的信任,帶頭打破這種無力感。
![](https://www.focus.cuhk.ed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58_F1-helga-nowotny-4_1400x700.jpg)
雖然Nowotny教授年逾八旬,依然健步如飛,更不停在世界各地演講授課。她在新書發布會上說:「學術界沒有真正的退休,即使你不用授課,也會繼續工作,無論是參與委員會的工作、提供建議或寫作,學者退休後的生活不會有太大改變。」Nowotny教授又笑言,她看不到停下來的理由:「只要健康狀況許可,我就會繼續在學術路上探索。這是作為學者的一種特權:無論何時何地,都有無限研究題材有待發掘。」
文/徐躍羚
攝/Keith H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