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教授南極日記摘要
行程第3天 (2024年12月21日)
航程正好飛越巴塔哥尼亞的冰原,一路陶醉於冰河、峽灣、湖泊交織的畫卷中。蓬塔阿雷納斯是離南極最近的城市之一,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西元1520年踏足此地。今天正好是南半球的夏至,晚上10點天色尚亮。隊員們長途旅行3天後,難得稍作放鬆,休息身心,準備進站。
預計明天下午班機起飛前往南極長城站,願天公做美,一切順利!

第4天 (12月22日)
順利到達南極喬治王島上的長城站。新到的13位科學家與第40次的越冬隊員和第41次的先遣隊員聚在一起,好不熱鬧!長城站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南極科考站,經過近四十年幾代南極人的不懈努力,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發展成現代小鎮一樣的迷你社區。除了隨處可見的企鵝之外,我們還看到了兩頭在冰上曬日光浴的海豹。在初步了解長城站周邊的環境後,我們需要完善細化接下來兩周的採樣和實驗計畫。
第5天 (12月23日)
兵分兩路,海陸出擊!香港科技大學黎吉映教授女中豪傑率先出海採集海水樣品,我們中大的隊員穿着企鵝服步行10公里前往喬治王島南部的三條河流採集河水、土壤、苔蘚植物樣本。南極爬山在積雪中穿行,就是個爽字!

第7-9天 (12月25-27日)
三天連續野外工作,終於完成長城站南面酒泉河流域的採樣任務。這次與三位地球生物化學家通力合作,採集了涵蓋土壤、植物、冰雪、空氣、淡水、海水等種類近300個樣品,試圖量化全球暖化背景,南極苔蘚顯著綠化對地球生物化學循環的影響。我們發現許多小池塘孕育了多樣的藻類及微生物,形成五彩斑斕的圖案,和大眾印像中純白的冰雪世界大相逕庭。這些珍貴的樣本已存入零下20度的冰櫃,會隨「雪龍」號2025年4月運送回國,再回實驗室做深入分析。很期待新的發現 ⋯⋯

第12天 (2025年1月1日)
在南極跨年,零點敲響長城和鐘,早上參加升旗典禮。下午造訪俄羅斯別林斯高晉站 (Bellingshausen),和站長互換新年禮物。長城站所處的喬治王島和設有中國、智利、韓國、烏拉圭等多個國家的考察站,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平時互幫互助,「串門拉家常」。
第14天 (1月3日)
兩周的南極野外科學考察圓滿結束!不僅採集了珍貴的樣品,取得了一手資料,累積了工作經驗,更交到了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朋友,體會到了極地工作的艱辛與樂趣。臨走前成功集齊了站上隊員的簽名。香港中文大學隊員也贈送包括特區區旗在內的紀念品,聊聊謝意。再次感謝極地辦公室、極地中心、長城站41次邵站長、40次王站長,站上的老師和所有隊員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生活的照顧!咱們極地再見!

照片由劉琳教授提供